免費注冊 找回密碼
返回首頁

2012年神經(jīng)外科醫(yī)學高級職稱考試復習資料(四)

時間:2012-03-15 16:20來源:醫(yī)學高級職稱考試 作者:lengke 點擊:
  

2012年神經(jīng)外科醫(yī)學高級職稱考試復習資料(四)

3.4腦血管解剖

3.4.1大腦血供區(qū)域
圖3-9描繪了大腦主要供血動脈的供血分布區(qū),這些動脈和中心區(qū)血供(紋狀體、Heubner迴返動脈(RH,又稱內側紋狀動脈))都有很多變異15(例如來自大腦中動脈和前動脈的不同節(jié)段分支供應不同的區(qū)域)。

3.4.2大腦的動脈解剖
參見19.3腦血管造影
Willis環(huán)
雙側結構完整并對稱的Willis環(huán)僅見于18%的人群。22-32%的人有單側或雙側的后交通動脈發(fā)育不全,25%的人存在大腦前動脈A1段的缺如或發(fā)育不全。
15-35%的患者單側或雙側大腦后動脈由頸內動脈經(jīng)后交通動脈供血,而不是由椎基底動脈供血(胎循環(huán))。
注意:大腦前動脈從視交叉上方經(jīng)過。
顱內動脈的解剖學分段

  1. 頸內動脈:傳統(tǒng)的分段方法16是從頭側向尾側分段(與血流方向相反,也與其他動脈的分段方法相反)。相當多的分類方法與其明顯不同,并描述了一些重要節(jié)段(見表3-917),具體見下文
  2. 大腦前動脈18:
  3. A1:從發(fā)出點至前交通動脈
  4. A2:從前交通動脈至胼緣動脈發(fā)出點
  5. A3:從胼緣動脈發(fā)出點至胼胝體上面胼胝體膝后3cm
  6. A4:胼周動脈
  7. A5:終末支
  1. 大腦中動脈18:
  2. M1:從發(fā)出點至大腦前動脈與大腦中動脈分叉(在前后位血管造影片上的水平段)
  3. M2:從分叉至出外側裂處
  4. M3-4:遠端分支
  5. M5:終末分支

 

  1. 大腦后動脈(PCA)(有幾種分段方法19,20):
  2. P1:從發(fā)出點至后交通動脈起點(又稱:中腦、交通前、環(huán)狀、大腦腳、基底段…),旋長、旋短動脈、丘腦穿動脈均發(fā)自P1段。
  3. P2:從后交通動脈起點至顳下動脈起點(又稱環(huán)池、交通后、中腦周圍段),P2段穿過環(huán)池。海馬動脈、顳前動脈、大腦腳穿動脈、脈絡膜內后動脈發(fā)自P2段。
  4. P3:從顳下動脈起點至終末分支起點(又稱四疊體段)。P3段穿過四疊體池。
  5. P4:頂枕動脈和距狀動脈發(fā)出后的節(jié)段,包括大腦后動脈的皮層分支。

表3-9 頸內動脈的分段


推薦方法

Fischer分段法

C1(頸段)

未描述

C2(巖骨段)

C3(破裂孔段)

C5

C4(海綿竇段)

C4+部分C5

C5(床突段)

C3

C6(眼動脈段)

C2

C7(交通段)

C1

前循環(huán)(106頁編號有誤)
頸內動脈(ICA)
15-20%的人一側頸內動脈急性阻塞可導致中風。
頸內動脈分段及其分支
“頸內動脈虹吸段”:起自頸內動脈海綿竇段后曲,止于頸內動脈分叉處(包括海綿竇段、眼動脈段、交通段)

  1. C1(頸)段:起自頸動脈分叉處,在頸動脈鞘內與頸內靜脈、迷走神經(jīng)伴行,被節(jié)后交感神經(jīng)(PGSN)包繞。位于頸外動脈的后內側,止于巖骨頸內動脈管入口處,無分支。
  2. C2(巖骨)段:仍被節(jié)后交感神經(jīng)(PGSN)包繞,止于破裂孔后緣(位于Merckel’s囊半月神經(jīng)節(jié)緣的內下方),包括三段:
  3. 垂直段:頸內動脈上升然后屈曲
  4. 后曲:在耳蝸前向后內彎曲,
  5. 水平段:位于巖淺大、小神經(jīng)的內側,鼓膜前。
  6. C3(破裂孔)段:頸內動脈在破裂孔上方走行(不穿過此孔)形成外側曲,在破裂孔的管性部分上升至鞍旁,穿過硬腦膜經(jīng)巖舌韌帶處延續(xù)為海綿竇段。此段分支(通常在血管造影中不顯影):
  7. 頸鼓支(不恒定)至鼓室
  8. 翼支(翼管支):出現(xiàn)率30%,穿過破裂孔,可延續(xù)為翼管動脈
  9. C4(海綿竇)段:被內皮被覆的竇狀隙包繞,仍有節(jié)后交感神經(jīng)(PGSN)包繞,先向前再向內上行,并向后彎曲(頸內動脈內側曲),水平走行,然后向前彎曲(頸內動脈前曲的一部分)至前床突。止于近端硬膜環(huán)(不完全地包繞頸內動脈)。此段有許多分支,主要的是:
  10. 垂體硬膜干(最大,最近端)
  11. 小腦幕動脈(又稱Bernasconi&Cassinari動脈)
  12. 腦膜背側動脈
  13. 垂體下動脈(供應垂體后葉):其阻塞導致產(chǎn)后席漢氏壞死的垂體后葉梗塞,但由于垂體柄未受損,很少有尿崩
  14. 腦膜前動脈
  15. 至海綿竇下部的動脈分支(出現(xiàn)率80%)
  16. McConnell包膜動脈(出現(xiàn)率30%):供應垂體包膜21
  17. C5(床突)段:止于遠端硬膜環(huán)(完全包繞頸內動脈),此處頸內動脈改為硬膜內走行
  18. C6(眼)段:起于遠端硬膜環(huán),止于近后交通動脈處
  19. 眼動脈:其起點89%在海綿竇遠端(8%在海綿竇內,3%缺如22),經(jīng)視神經(jīng)管入眶,在側位血管造影片上形成特征性的“刺刀樣”扭曲。
  20. 垂體上動脈及其分支:供應垂體前葉,垂體柄(床突上頸內動脈的第一個分支)
  21. 后交通動脈:

1.少數(shù)人有前丘腦穿支(供應視束、視交叉、下丘腦后部):見下后循環(huán)

  1. 脈絡膜前動脈:距離后交通動脈2-4mm發(fā)出,供應視束的一部分,蒼白球內側,內囊膝部(在50%),內囊后肢下半部,海馬鉤回,豆狀核后纖維(視放射)(見751頁阻塞癥狀)。

1.

  1. C7(交通)段:幾乎在后交通動脈處發(fā)出,在視神經(jīng)及動眼神經(jīng)之間走行,在前穿質下分支為大腦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。

大腦中動脈(MCA)
見圖19-3,血管造影片和分支見560頁
大腦前動脈(ACA)
在視神經(jīng)和前穿質間走行,見圖19-2,血管造影片和分支見第559頁
后循環(huán)
見圖19-5,血管造影片和分支見562頁

椎動脈(VA)
椎動脈是鎖骨下動脈的第一個分支,通常也是最大的一個分支。約4%有變異即左側椎動脈發(fā)自主動脈弓。椎動脈分為四個節(jié)段:

  1. 第一段:向上后走行,通常在第6頸椎椎體處入頸椎橫突孔
  2. 第二段:在頸椎橫突孔內垂直向上走行,伴行有一靜脈叢和交感神經(jīng)叢(來自星狀神經(jīng)節(jié))。在樞椎橫突轉向外
  3. 第三段:出樞椎孔,轉向后內,沿寰椎后弓上表面一骨溝走行,進入枕骨大孔
  4. 第四段:穿過硬膜,與對側椎動脈在橋腦下緣匯合形成基底動脈

10%的右側椎動脈發(fā)育不全,5%的左側椎動脈發(fā)育不全;3%的左側椎動脈閉鎖,不與基底動脈相通,2%的右側椎動脈閉鎖,不與基底動脈相通。
分支:

  1. 腦膜前動脈:發(fā)自樞椎水平,可參與對脊索瘤或枕骨大孔區(qū)腦膜瘤的供血,在血管阻塞時也可作為循環(huán)側支
  2. 腦膜后動脈
  3. 延髓(球)動脈
  4. 脊髓后動脈
  5. 小腦后下動脈(最大的分支):可分為4個節(jié)段,有3個分支
  6. 延髓前動脈:在橄欖下端成為延髓外側動脈
  7. 延髓外側動脈(血管造影片上的尾襻):在延髓后緣成為延髓后動脈
  8. 延髓后動脈:在延髓扁桃體裂內上升
  9. 扁桃體上動脈(血管造影片上的頭襻):
  10. 脈絡膜動脈(第一個分支)由此處(脈絡點)發(fā)出,供應第四腦室的脈絡叢
  11. 終支:
  12. 小腦半球扁桃體動脈(第二個分支)
  13. 蚓下動脈(第三個分支)下曲=連接點
  14. 脊髓前動脈

基底動脈(BA)(由兩側椎動脈匯合而成)

  1. 小腦前下動脈:從基底動脈下段發(fā)出,在展神經(jīng)、面神經(jīng)、位聽神經(jīng)前方向后外側走行。其常發(fā)出一襻匯入內聽動脈并發(fā)出迷路動脈,然后供應小腦下部的前外側,并與小腦后下動脈形成吻合
  2. 內聽動脈(迷路動脈)
  3. 橋腦支
  4. 小腦上動脈(SCA)
  5. 蚓上動脈

5.大腦后動脈:在發(fā)出1mm后與后交通動脈匯合(大腦后動脈供血主要源自后交通動脈者占15%,稱為胎循環(huán),雙側均源自后交通動脈者占2%)。根據(jù)經(jīng)過的腦池將大腦后動脈分為三個節(jié)段,并有以下分支:

  1. 大腦腳段(P1)
  2. 中腦穿動脈(供應頂蓋、大腦腳、Edinger-Westphal核、動眼神經(jīng)核、滑車神經(jīng)核)
  3. 大腦腳間丘腦穿支(兩組后丘腦穿動脈中的第一組)
  4. 脈絡膜后內動脈(大多從P1或P2發(fā)出)
  5. 環(huán)池段(P2)
  6. 脈絡膜后外動脈(大多從P2發(fā)出)
  7. 丘腦膝狀體丘腦穿支(兩組丘腦后穿動脈中的第二組),供應膝狀體和丘腦枕
  8. 顳前動脈(與大腦中動脈的顳前支形成吻合)
  9. 顳后動脈
  10. 頂枕動脈
  11. 距動脈
  12. 四疊體段(P3)
  13. 四疊體及膝狀體分支供應四疊體
  14. 胼周后動脈(壓部)(與大腦前動脈的胼周支形成吻合)

 

頸外動脈

  1. 甲狀腺上動脈:第一前支
  2. 咽升動脈
  3. 舌動脈
  4. 面動脈:其分支與眼動脈分支形成吻合(重要的側支循環(huán))
  5. 枕動脈
  6. 耳后動脈
  7. 顳淺動脈
  8. 額支
  9. 頂支
  10. 上頜動脈-最初位于腮腺內
  11. 腦膜中動脈
  12. 腦膜副動脈
  13. 下牙槽動脈
  14. 眶下動脈
  15. 其他分支:遠端分支可能與眼動脈分支在眶內形成吻合



3.4.3 腦靜脈解剖
幕上靜脈系統(tǒng)
見圖19-4,血管造影片見561頁
雙側頸內靜脈(IJV)是顱內的主要引流靜脈,其中以右側為主。其他引流靜脈包括眶靜脈和椎靜脈叢。板障靜脈和頭皮靜脈可作為循環(huán)側支,例如當上矢狀竇阻塞時23。下面是引流至頸內靜脈的各級靜脈系統(tǒng)。

  1. 巖下竇
  2. 乙狀竇
  3. 巖上竇
  4. 橫竇(65%右大于左)
  5. Labbe靜脈(下吻合靜脈)
  6. 竇匯
  7. 枕竇
  8. 上矢狀竇
  9. Trolard靜脈(上吻合靜脈):位于非優(yōu)勢半球的粗大的淺靜脈(Labbe靜脈則是在優(yōu)勢半球的更粗大的淺靜脈)
  10. 直竇
  11. 下矢狀竇
  12. 大腦大靜脈(Galen靜脈)
  13. 小腦前中央靜脈(血管造影中的重要標記,見562頁)
  14. Rosenthal基底靜脈
  15. 大腦內靜脈:在室間孔處由以下靜脈匯合而成:
  16. 室間隔前靜脈
  17. 丘紋靜脈

海綿竇
傳統(tǒng)教材把海綿竇描繪成一個有許多小梁的大靜脈腔,灌注研究24及外科手術25均支持海綿竇是一個靜脈叢的理論。

    • 注入的靜脈:
    • 上、下眼靜脈
    • 大腦中央淺靜脈
    • 蝶頂竇
    • 巖上竇、巖下竇
    • 內容物
    • 動眼神經(jīng)
    • 滑車神經(jīng)
    • 三叉神經(jīng)眼支
    • 三叉神經(jīng)上頜支(經(jīng)過海綿竇的神經(jīng)中唯一不經(jīng)眶上裂出顱的神經(jīng),其經(jīng)圓孔出顱)
    • 頸內動脈
    • 外展神經(jīng):唯一不附于海綿竇外壁的神經(jīng)
    • 三角區(qū)(Parkinson三角):上緣:動眼神經(jīng)、滑車神經(jīng);下緣:三叉神經(jīng)眼支、外展神經(jīng)(手術進入海綿竇的解剖標志)27,28(P3007)
頂一下
(0)
0%
踩一下
(0)
0%
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發(fā)表評論
請自覺遵守互聯(lián)網(wǎng)相關的政策法規(guī),嚴禁發(fā)布色情、暴力、反動的言論。
評價:
表情:
驗證碼:點擊我更換圖片